漫塘刘宰修左墓桥
时间:2015-05-11 10:22 来源:左氏宗亲 作者:左代华 点击:0次
最近,我为左氏祖居地“丹阳左墓桥”修谱、立碑事宜,翻阅“府志”、“县志”史料时,无意中发现“府、县志”中有几处关于“刘宰”、“刘文清”修建左墓桥和左氏居地(珥村、珥渎)桥梁的记载:
一、光绪11年版的《重修丹阳县志》,卷之四,城郭(7页):
左墓桥:在(丹阳)县东南三十五里,一名左港桥,以左恢墓得名,宋咸平三年(公元1000年),里人左士建。后圮(音“匹”。塌、毁之意), 嘉定间(1208--1224年间)刘宰重建。
二、光绪11年版的《重修丹阳县志》,卷之四,城郭(7页):
嘉成桥:在(丹阳)县东南三十里珥村镇,宋嘉定间(1208--1224年间)刘宰重建。
三、光绪11年版的《重修丹阳县志》,卷之四,城郭(5页):
云阳桥:在(丹阳)县东,旧名清化桥,宋嘉熙二年(1238年)刘宰重建。民慕宰之賢,改名贤桥。明成化五年(1469年),知县蔡实重建。宏治中(1488--1505年间),圮,知县李循建。康熙十三年(1674年),知县管承基重建。
四、民国12年版《宋至顺镇江志》,卷二(26页):
云阳桥:在(丹阳)县东漕渠上,宋嘉熙丁酉(1237年)重建。漫塘刘宰率众建,实斋王遂记。旧名清化桥,俗呼为“鹽桥”(注:镇江志上写的盐桥,正确的叫法应为“賢桥”)。
(注:《宋史》卷四一五《王遂传》:王遂,初字“颖叔”,后又字“去非”,号“实斋”,其先祖为江州德安人,祖王彦融始徙金坛。另,光绪11年版的金坛县志,卷九,人物志,有“王遂”传)
五、民国12年版《宋 至顺镇江志》,卷二(27页):
珥陵桥:在(丹阳)县南三十五里珥渎上;
黄堰桥:在(丹阳)县南四十五里珥渎上,亦名通德桥(或通渎桥);
左港桥:在(丹阳)县南四十五里左墓港上。
三桥皆宋端平中(1234--1236年间),漫塘刘文清公(注:文清是刘宰卒后谥号)所建。(注:根据史料和建桥时间推算,应为“刘文清重建”更为准确)
(补注:2011年版《清 乾隆丹阳县志》卷之四“桥梁“、光绪11年版《重修丹阳县志》卷之四“城郭”载:黄堰桥在县东南四十五里珥渎上,又名通渎桥,以黄氏所居得名,宋咸平五年,里人陈诚募建)
府志、县志中“刘宰修桥”记载,激起了我对这位“修桥补路、行善积德”善人的浓厚的兴趣。
查阅史料:刘宰(1165—1239),字平国,自号漫塘病叟,金坛人 。绍熙元年(1190年)进士,方历任州县,有能声。后告退隐居乡里30年,“施惠乡邦”、重视教育、修桥补路,行善事无数。卒后,谥“文清”。
光绪11年版的《金坛县志》卷九,人物志“刘宰”传(摘):“桥有病涉,路有险阻,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。”(译:遇到桥梁损坏,道路不畅,即使工程量很大,他也必定率先捐出资财,倡导修缮,并督察工程进展。)
那么,这位宋代隐居乡里的金坛县漫塘刘姓先生,为何会在丹阳县修好几处桥梁?
民国12年版的《宋 至顺镇江志》,卷十二(7页)两处记载,也许能帮助我们解答一些疑惑:1、漫塘刘宰旧宅在(丹阳)高牧乡丁珥。2、漫塘刘宰宅在(金坛)后疁[liú]桥北。
也就是说,刘宰(刘文清)“隐居乡里30年”间,在丹阳和金坛两地都居住过,至于他在两地各居住了多长时间,府志、县志中再无明确记录。但上述已有的记载至少说明,丹阳是刘宰的“第二故乡”,他为丹阳(含左墓桥、珥渎河)修建的几处桥梁,只是他行善助人、“施惠乡邦”的表现之一。
此外,在百度上搜“漫塘刘宰”,还有关于刘宰事迹较为详细的记录:
刘宰(1165—1239),字平国,自号漫塘病叟,祖籍涿州景城,父蒙庆始迁金坛,遂为金坛人。 南宋绍熙元年(1190),26岁的刘宰中进士第,并娶嘉兴陶氏。
1193年,刘宰调建康江宁尉。在江宁任上,其妻陶氏去世。1196年调真州法曹,次年继娶处州丽水梁氏(1219年梁氏去世)。在真州任上,“公出纳明允……”,决不与贪官合污同流。
宋宁宗开禧三年(1207年),刘宰在浙东任上时,朝政大变……。刘宰由此渐渐看透了朝廷的腐败,随后自请“且升岳祠”,退居乡里。
|
- 上一篇:晚清第一硬汉左宗棠是怎么离世的?
- 下一篇:丹阳左氏源流探究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