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祖从哪里来-盐城务本堂左寿松
时间:2024-06-26 00:57 来源:江苏左氏 作者:管理员 点击:0次
我左氏先祖从哪里来盐城?口传及家谱里记载,均有两种说法:一种是,先祖占籍姑苏,在明初“洪武赶散”来盐城。另一种是,先祖是苏州籍,迁居桐城,四百年后其后裔迁居盐城。
话说苏州阊门来盐城的有:
一、沈筑川公于1762年为我族家谱作序说“吾盐左氏系属济阳,迁自姑苏,其先代有闻人,大率盛于江左,而隶吾盐者甚少,……乾隆壬午(1762年)春,其族之宗长乃率其侄若孙辈,慨然于木本水源之所在而因叹于谱牒之亡,不但前无可稽,即迁盐之祖亦不可考,仅能据此时,逆推得九世祖,曰万田万良两公”。
二、刘东滨公也于1762年为我族家谱作《盐城左氏谱序》曰“吾邑之左氏,其上古占籍苏州,自前明洪武初徙于盐,迄今已历四百余年矣,而旧谱无存,乃于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特创焉之,其始祖不可考,即其迁盐之祖亦不可考,自其及身而推之,仅得九世,故断自万田君始,非略也,蓋其慎也”。
三、我族五世祖国雄公于1762年,也在家谱序中说:“余宗左氏籍传姑苏,迨到明初迁民异地,而左氏亦偕他族出阊门来淮东之盐渎,以他族例之,当下亦不下十有数世矣……清廷谕旨旌表建坊,而吾宗祠藉以增辉,木主既安,宗谱宜序,顾念久远者无从追溯,而于切近者略可根寻。自今逆数而上得九世前之祖,曰万田万良两公。”
四、我族八世祖伸公于1814年在《重修谱序》中说:“前明洪武时,余族自苏州迁盐五百年中,居本庄守旧址者,惟我”。
以上四位先人均说我先祖是来自苏州,时间是洪武年,而衢公于1761年在我族谱序中说:“先贤南华侯讳人郢之裔,有明自苏州迁居桐城,沿四百余年,人丁繁衍,族谱中序,万田公一支徙居淮东盐邑,海国江天,音书阔绝,不禁感慨。”
沈筑川公,刘东滨公,国雄公及伸公四位先人所说的盐城先祖,是明初来自苏州,讳名字号没有。衢公也说我盐城先祖是苏州人,也没有讳名字号,但不是先祖由苏州直接迁盐城,而是先迁桐城,四百余年后,是其后裔万田公迁徙盐城。
现今盐城务本堂左氏先祖,是以万田、万良公两兄弟为一世祖,是国雄公在1762年确定下来的,也符合衢公在1761年在我谱序中说:“……有明自苏州迁居桐城,沿四百余年,人丁繁衍,族谱中序,万田公一支徙居淮东盐邑……,”的人物和迁徙时间。
务本堂左氏的子子孙孙,在北左庄和徐家桥内外,现今的建湖县阜宁县内外,江苏省内外,以及国内外的人,均是万田、万良两公的后人。不是明“洪武赶散”的先祖后人。所以不能将苏州明初“洪武赶散”到盐城的先祖,和盐城务本堂的万田万良公两先祖混合同说。苏州“洪武赶散”来盐的先祖和桐城万田、万良两公迁盐城先祖,在时间上相距四百年之远。
盐城务本堂左氏家祠,是我族七世祖明远公,约在1761年前创建的,堂名为“务本堂”。务本堂三个字,是在1762年,由桐城人,张若湘公赐赠墨宝,张公是衢公1752年的同榜进士。估计是衢公替代我族邀请张公赐的书。
衢公的序言说:“……有明自苏州迁居桐城,沿四百余年,人丁繁衍,族谱中序,万田公一支徙居淮东盐邑……”。1919年,贵池籍的姚冠湖公在我族谱内的《左氏谱序》和《清赠奉直大夫励仁(利人)先生六十寿序》中证实,万田公是由桐城迁盐,并指明迁盐时在明中叶。姚公原话“余弁言于其首,余惟左氏明初来盐城,其可考者曰,万田公今谱所谓一世祖也,盐邑旧谱多称洪武时由苏阊迁盐,几于十室而九,而史志无徙实明文,独桐城左太史衢序,以桐谱有万田公,明时迁盐之说,其文颇有家法可据而决也。……蓋左氏为盐城士族,先世自明中叶徙自皖桐,皖桐与余家隔一衣带水耳,今余又宾萌湖村,与先生所居之左庄相去十里,以两家伻使常往来,得知先生家世德业,且悉也。”
明中叶年代在《明季北略》中有三种版本,比较合理,最佳时间,应为是万历至崇祯年间,即为1573年至1643年之间。
万田公出生在何年?以万田公的二支行,五世祖馨之字永芳的出生年(1648年)为基数年,向上逆推,万田公出生在1528年至1576年,也在桐城迁始祖代一公的九世孙中的40人的出生年(1490年至1609年)当中。我族十三世孙寿祺公于1977年遗墨记下十二世祖蕖字凤池号石农公的遗言,万田公出生年是在1522年至1566年间,这三方面的数据年,有史据可查。万田公不是“洪武赶散”之人。
现今清明在祠堂内举行祭祖礼仪。祠堂内奉供徙自桐城的万田、万良两先祖及其后代的历祖列宗,而祭文振振有辞替代先祖痛恨“洪武赶散”,明显的错误,多年来周而复始,不能再熟视无堵了。
衢公的谱序:“……有明自苏州迁居桐城,沿四百余年,人丁繁衍,族谱中序,万田公一支徙居淮东盐邑……告假南旋,舟泊金山,遇同姓明远兄,询及先人讳号,方知其出自万田公后,与余同列兄弟……以是知水虽万派而同出于一源,木虽千条而同出于一本,余与明远兄虽曰天各一方而精神血脉固有默默相通者矣”。还有桐城盐城两家祠堂遥相辉映,祠中规模礼法亦大略相同,用表一脉相传……等等细节,不是亲族不会达到如此程度。
族谱中序的“谱”是代一公家的二修谱,在康熙四十多年才定稿,约在1701年前后,三修是家修公在1849年主修,衢公往生于1767年,三修谱其是看不到的。现知,桐城代一公家谱,一修已知火焚,二、三修谱已失亡,四修谱未继承衢公的“族谱中序,万田公一支徙居淮车盐邑”之说。
盐城务本堂 十三孙 寿松于上海
2024年6月
(责任编辑:admin) |